人長大了 依舊的多憂善感
我想這並非好事..
然後想起很多往事..
又一年呢...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林兆彬 - 《飛鳥俠》: 藝術家血的控訴
《飛鳥俠》(Birdman)是一齣沉悶但有很深度的電影,表達手法與一般荷里活商業片很不同。特別是前半部份,不斷以連珠爆發的對白來轟炸觀眾,對於仍未掌握到電影重心的觀眾,看到五、六個人在美國百老匯不斷走來走去,不知道電影在幹甚麼,就只懂讚嘆超長鏡頭的運用和高超的剪接技巧,整齣電影兩個小時,剪接得就好像一個take直落拍完。捱過了一小時之後,故事節奏開始加快,觀眾亦慢慢嘴嚼到電影想要表達的訊息——藝術家血的控訴。
言歸正傳,簡單介紹一下故事大綱。
男主角Riggan(Michael Keaton飾)是一位曾經紅極一時、現在已經過氣的荷里活男演員,曾經演出過三套超級超雄《飛鳥俠》系列電影,當辭演了第四集之後,星途開始黯淡,漸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為了東山再起,他決定在百老匯登台,上映一齣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劇《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改編自Raymond Carver於1981年的作品)。可惜,不順利的事情接踵而來……
電影以上帝視角的方式(或許用「烏蠅視角」來形容可能更好),讓觀眾跟隨著各個性格鮮明的角色,遊走於劇院和街頭,觀察他們由策劃舞台劇、預演到正式公演期間所經歷的種種事情,非常有真實感。
(劇透慎入)
舞台劇的後台比前台更富戲劇性,電影表達了演員內心的極度焦慮和不安。演員被異化成工具,戲中幾個主要角色,例如男主角Riggan、性格自負的Mike(Edward Norton飾)和缺乏自信的Lesley(Naomi Watts飾),或許到達了病態的程度,為了得到別人的注視而憂鬱、說謊、私生活混亂等等……
主角Riggan曾經是大明星,但如今窮愁潦倒,進入了人生的低潮。他再也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和關注,而這種極大的反差令他變得焦慮和暴躁。另外,他還經歷了婚姻破裂、女兒吸毒等問題,種種壓力加在一起,導致他的精神出現了問題,一邊大力批評荷里活片商不斷開拍超級英雄電影,但同時間卻經常幻想自己是飛鳥俠,沉醉在風光的過去,把渴望自由的願望投射到飛鳥俠身上。
藝術家的煩惱是,他們一方面想表達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但同時間也要跟隨大眾或是藝術權威的口味,才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獲得名利和地位。或許「荷里活」的相反詞就是「百老匯」,Riggan為了擺脫商業片庸俗的世界,才會辭演了第四集《飛鳥俠》,但諷刺的是,他一離開主流商業片的世界,就沒有人再理會他,星途走到末路。被時代淘汰,沒有facebook和twitter帳號,街上的途人對他的印象就只有「飛鳥俠」。他只好不斷告訴自己:自己是懷才不遇的藝術家,世人都只懂得欣賞垃圾。
除了批判荷里活之外,電影還批判整個社會是否已經病入膏肓。Riggan復出,記者只關心他有沒有整容;Riggan的舞台劇本來沒有人理會,但Mike意外地在台上勃起,相關影片獲得5萬點擊率,讓舞台劇成為了話題;Riggan只穿上底褲,在熱鬧的街頭上狂奔,不足一小時就獲得35萬點擊率,讓他再次成為話題……靠低俗才能獲得社會的注目,這些輿論的力量,究竟是好是壞呢?
Riggan嚮往的是一種真正的自由,希望能夠擺脫荷里活和社會輿論,尋求真正的藝術世界。可惜,在如今這個資訊爆炸的世代,得不到別人認同或宣傳失敗的事物,彷彿就等於沒有價值。最終,Riggan用他的血,換來了劇評人難得的讚賞和8萬twitter followers。但得到了那些點擊率、follower和like數,究竟有又何意義呢?對藝術又有何幫助呢?最後更以反高潮作結局,十分諷刺。
補充兩點,男主角選角一流,因為Michael Keaton就是第一代的蝙蝠俠,Riggan這個角色彷彿就等於他自己,由他親自批判這個荷里活和社會。另外,電影的劇本、演員、攝影、剪接和配樂都很出色,難怪是榮獲奧斯卡9項提名的大熱之作。
言歸正傳,簡單介紹一下故事大綱。
男主角Riggan(Michael Keaton飾)是一位曾經紅極一時、現在已經過氣的荷里活男演員,曾經演出過三套超級超雄《飛鳥俠》系列電影,當辭演了第四集之後,星途開始黯淡,漸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為了東山再起,他決定在百老匯登台,上映一齣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劇《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改編自Raymond Carver於1981年的作品)。可惜,不順利的事情接踵而來……
電影以上帝視角的方式(或許用「烏蠅視角」來形容可能更好),讓觀眾跟隨著各個性格鮮明的角色,遊走於劇院和街頭,觀察他們由策劃舞台劇、預演到正式公演期間所經歷的種種事情,非常有真實感。
(劇透慎入)
舞台劇的後台比前台更富戲劇性,電影表達了演員內心的極度焦慮和不安。演員被異化成工具,戲中幾個主要角色,例如男主角Riggan、性格自負的Mike(Edward Norton飾)和缺乏自信的Lesley(Naomi Watts飾),或許到達了病態的程度,為了得到別人的注視而憂鬱、說謊、私生活混亂等等……
主角Riggan曾經是大明星,但如今窮愁潦倒,進入了人生的低潮。他再也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和關注,而這種極大的反差令他變得焦慮和暴躁。另外,他還經歷了婚姻破裂、女兒吸毒等問題,種種壓力加在一起,導致他的精神出現了問題,一邊大力批評荷里活片商不斷開拍超級英雄電影,但同時間卻經常幻想自己是飛鳥俠,沉醉在風光的過去,把渴望自由的願望投射到飛鳥俠身上。
藝術家的煩惱是,他們一方面想表達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但同時間也要跟隨大眾或是藝術權威的口味,才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獲得名利和地位。或許「荷里活」的相反詞就是「百老匯」,Riggan為了擺脫商業片庸俗的世界,才會辭演了第四集《飛鳥俠》,但諷刺的是,他一離開主流商業片的世界,就沒有人再理會他,星途走到末路。被時代淘汰,沒有facebook和twitter帳號,街上的途人對他的印象就只有「飛鳥俠」。他只好不斷告訴自己:自己是懷才不遇的藝術家,世人都只懂得欣賞垃圾。
除了批判荷里活之外,電影還批判整個社會是否已經病入膏肓。Riggan復出,記者只關心他有沒有整容;Riggan的舞台劇本來沒有人理會,但Mike意外地在台上勃起,相關影片獲得5萬點擊率,讓舞台劇成為了話題;Riggan只穿上底褲,在熱鬧的街頭上狂奔,不足一小時就獲得35萬點擊率,讓他再次成為話題……靠低俗才能獲得社會的注目,這些輿論的力量,究竟是好是壞呢?
Riggan嚮往的是一種真正的自由,希望能夠擺脫荷里活和社會輿論,尋求真正的藝術世界。可惜,在如今這個資訊爆炸的世代,得不到別人認同或宣傳失敗的事物,彷彿就等於沒有價值。最終,Riggan用他的血,換來了劇評人難得的讚賞和8萬twitter followers。但得到了那些點擊率、follower和like數,究竟有又何意義呢?對藝術又有何幫助呢?最後更以反高潮作結局,十分諷刺。
補充兩點,男主角選角一流,因為Michael Keaton就是第一代的蝙蝠俠,Riggan這個角色彷彿就等於他自己,由他親自批判這個荷里活和社會。另外,電影的劇本、演員、攝影、剪接和配樂都很出色,難怪是榮獲奧斯卡9項提名的大熱之作。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麥浚龍 - 念念不忘
十年又過去 舉止仍像少女
你跟我每夜仍聚聚 到夢裡追
贈你哈囉吉蒂那玩具 這天早變作茉莉香水
你的笑 卻是照舊和煦
留在你漫畫書裡 當初那美麗神仙伴侶
就像那青春洪水 現在已經不可能追
那故事倉猝結束 不到氣絕 便已安葬
教兩人心裡有道不解的咒 沒法釋放
讓我們打聽對方 今天過得一切平安
縱使相見 已是路人茫茫
臉書 等愛侶入睡 卻偷看
記憶中你仍像初戀好看
自離別剎那 今生停頓了嗎
縱使我最後曾認命 邂逅了她
但信一天 總會再遇吧
我想聽你說 別喜歡她 你跟我以後抱著回家
其實你是一幅畫 狠狠往這舊人心上掛
現實過得不順嗎 定定望向這畫中曇花
吻過二十年還未寒 離去六十年仍熱燙
共你就似被舊情下了降 像下了降 每晚都想起對方
誰亦會講 假使那樣懷念 必會再次有迴光
其實只要 讓我耿耿某人 思憶早閃閃發光
個個也探問 愛戀不老的秘方
唯獨壯烈離座 可百世流芳
你未忘 我未忘 猶勝伴在旁
那故事倉猝結束 不到氣絕 便已安葬
才成就心裡那道 不解的咒沒法釋放
讓我們打聽對方 天天過得一切平安
縱使相見 已是路人茫茫
這生恐怕會念念你不放
流連著 不想過對岸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來到2014年的最後一天了
這一年 你過得如何?
這一年來做過的事 能令你無悔 驕傲嗎?
沒有人能決然肯定的回答一句 沒有
我們只能在有限的認知下 盡量作出當刻最為完善的決定
過後 往往反覆思量 當時如何做好 現在又如何改寫未來
這是沒有意義的
過去沒有如果 將來亦沒有如果
懊悔與悲痛 洶湧襲來夜半的思緒
那夜 我跟你坐在月台前 眼看車廂一架架飛快的駛過
如時間 不著行跡的離去
我為你寄語"一期一會" 你輕輕搖頭
那是日本茶道中的用語
每一杯茶有著獨有的味道
每一瞬間都是珍貴的 都代表著泡茶者的心意 難以取替
請珍惜每段相遇相知 we only live once
每一天或每一秒 你都只能經歷一次
請別把所謂的日常瑣細視為必然
這一次 我們一同開懷大笑 我們一起暢所欲言
下一次 我們縱然再笑再說 也都是不一樣的氛圍和經歷
沒有倒帶重來 不能回到過去
你只能認清事實 踏踏實實的抓住每一分秒
沒有所謂的下一次 不能永遠的下一次
你要變得強大 只有你自己能把自己救贖
你必須承認 在倔強與任性的背後
所埋藏的軟弱 正在肆虐無忌 把情感監控
你必須承認 你刻意忽視的情感 比你堅持守衛的自尊
來得真實 來得可愛
如果你在乎 你會放下一切的藉口
別再等待
這一年 你過得如何?
這一年來做過的事 能令你無悔 驕傲嗎?
沒有人能決然肯定的回答一句 沒有
我們只能在有限的認知下 盡量作出當刻最為完善的決定
過後 往往反覆思量 當時如何做好 現在又如何改寫未來
這是沒有意義的
過去沒有如果 將來亦沒有如果
懊悔與悲痛 洶湧襲來夜半的思緒
那夜 我跟你坐在月台前 眼看車廂一架架飛快的駛過
如時間 不著行跡的離去
我為你寄語"一期一會" 你輕輕搖頭
那是日本茶道中的用語
每一杯茶有著獨有的味道
每一瞬間都是珍貴的 都代表著泡茶者的心意 難以取替
請珍惜每段相遇相知 we only live once
每一天或每一秒 你都只能經歷一次
請別把所謂的日常瑣細視為必然
這一次 我們一同開懷大笑 我們一起暢所欲言
下一次 我們縱然再笑再說 也都是不一樣的氛圍和經歷
沒有倒帶重來 不能回到過去
你只能認清事實 踏踏實實的抓住每一分秒
沒有所謂的下一次 不能永遠的下一次
你要變得強大 只有你自己能把自己救贖
你必須承認 在倔強與任性的背後
所埋藏的軟弱 正在肆虐無忌 把情感監控
你必須承認 你刻意忽視的情感 比你堅持守衛的自尊
來得真實 來得可愛
如果你在乎 你會放下一切的藉口
別再等待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今天清早 不經覺按進陳奕迅的串燒曲
有種莫名的慘然 從心湧上
無助的 孤單的
Katrina 不如不見 不來也不去 無人之境 少見不怪
討厭我是這個我 多憂善感 往往想得太多
好想自己變得 沒有感覺 沒有情緒
我就會變得果斷與堅決
太多太多的思緒 我放不開
過去 現在 將來
要是僅存的信念一旦瓦解 恐怕難再把"我"重組
有時 我簡直不敢回想當年
時間飛快的跑走
當年的許多決定 我仍不甘心
任我多不甘心 偏偏時間點滴的漏走
快得我接受不來 快得我失去認知
我還是活在過去 我仍然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當別人說起從前 說起5年前 10年前
我才驚覺 原來已經有5年了
我所感知的時間 跟我所經過的真實時間 嚴重脫軌
大抵 只覺得自己離開中學2-3年多 事實上已經7年多
不可思議 難以置信
未來的我 會變得如何? 我只想活在現在
這個星期 香港充滿戲劇性
很多人說 未來的12小時是關鍵
許多電影般的橋段 都真實的呈現了
滋事份子 可以是收錢的臨記 是黑道中人 是警察
棄守的示威者 在鏡頭前跟督察握握手 原來又是警察
為著清場 不擇手段 卻從不好好對話
這個政府 我們根本不能相信
當初人民選擇走出來 以身體阻塞道路 癱瘓交通
多原始 卻是人民唯一的籌碼
所謂的升級行動 罷工罷市 難受群眾嚮應
回歸現實 我們需要金錢來生活
一開始 非法結集就是一種要脅 是你死或我亡的最後一仗
組織者多了份不必要的責任 撤或留 拖拉不斷
低估了政府的強硬 也低估了人民的堅定
該做的談判 卻從未把握機會開展
回歸人民的運動 各人為自己行為負責 沒人知道中央的底線
站出來 就是一場抗爭 以生命以前程
群眾無首 能否成就一場具成效的博奕為其次
重點是 至少我們嘗試過 爭取過應得的權利
"若是人生 錯過這一晚 怕再沒機會任意呼喊"
衷心的希望今個晚上 沒有傷亡
香港平安
有種莫名的慘然 從心湧上
無助的 孤單的
Katrina 不如不見 不來也不去 無人之境 少見不怪
討厭我是這個我 多憂善感 往往想得太多
好想自己變得 沒有感覺 沒有情緒
我就會變得果斷與堅決
太多太多的思緒 我放不開
過去 現在 將來
要是僅存的信念一旦瓦解 恐怕難再把"我"重組
有時 我簡直不敢回想當年
時間飛快的跑走
當年的許多決定 我仍不甘心
任我多不甘心 偏偏時間點滴的漏走
快得我接受不來 快得我失去認知
我還是活在過去 我仍然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當別人說起從前 說起5年前 10年前
我才驚覺 原來已經有5年了
我所感知的時間 跟我所經過的真實時間 嚴重脫軌
大抵 只覺得自己離開中學2-3年多 事實上已經7年多
不可思議 難以置信
未來的我 會變得如何? 我只想活在現在
這個星期 香港充滿戲劇性
很多人說 未來的12小時是關鍵
許多電影般的橋段 都真實的呈現了
滋事份子 可以是收錢的臨記 是黑道中人 是警察
棄守的示威者 在鏡頭前跟督察握握手 原來又是警察
為著清場 不擇手段 卻從不好好對話
這個政府 我們根本不能相信
當初人民選擇走出來 以身體阻塞道路 癱瘓交通
多原始 卻是人民唯一的籌碼
所謂的升級行動 罷工罷市 難受群眾嚮應
回歸現實 我們需要金錢來生活
一開始 非法結集就是一種要脅 是你死或我亡的最後一仗
組織者多了份不必要的責任 撤或留 拖拉不斷
低估了政府的強硬 也低估了人民的堅定
該做的談判 卻從未把握機會開展
回歸人民的運動 各人為自己行為負責 沒人知道中央的底線
站出來 就是一場抗爭 以生命以前程
群眾無首 能否成就一場具成效的博奕為其次
重點是 至少我們嘗試過 爭取過應得的權利
"若是人生 錯過這一晚 怕再沒機會任意呼喊"
衷心的希望今個晚上 沒有傷亡
香港平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