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周保松 - 或許不是多餘的話


我自然明白,每個人皆有自己的選擇——無論那是得已或不得已。但我依然想說,如果在日後的人生中,你們能夠活得自由,活得正直善良,有自信走自己的路,懂得熱愛自然和感受人際關係中的真摯情感,並對社會中的弱勢者有基本關懷,那麼,我會由衷為你們驕傲。我知道,在香港這樣一個「中環價值」當道的城市,要過這樣的生活,實在不易。因為在她眼中,只有競爭只有效率只有弱肉強食人踐踏人,卻甚少我們課堂上嚮往的公義平等尊嚴,乃至將人視為目的而非僅為手段。很不幸,我們必須活在這樣的城市,並投入這樣的遊戲。


我們的心靈,遂恆常面對曲折掙扎腐蝕。自由自主,如此難求。社會壓力愈大,現實限制愈多,一己抗衡的力量就愈弱而對生命愈有要求,對生活愈敏感的人,卻愈感受到其中苦況。底綫遂一退再退,原則調整復調整。或許去到某一刻,我們不得不接受,那就是人生的唯一選擇,從而失去僅有的對生活的另類想像。我們漸漸相信,生活不得不如此,生活本是如此,生活就該如此。我們遂不自由,遂彼此奴役,遂喪失活出個性的力量。 


蘇格拉底說,未經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問題卻在於,如果一個反思式的人生,必須直面人生種種軟弱醜陋傷痛,我們能夠承受得起嗎?我們有責任要承受嗎?對生命對社會不斷的反省,真的令我們活得更加美好嗎?蘇格拉底以他自己來示範說,是的是的,活得正直正當,追求美善,我們才能活得幸福,因為活得好與活得高尚,是同一回事。正因為此,人生的首要關注,不是我們的身體和職業,而是靈魂的完善。要得到這種幸福,我們必須踐行美德,活得正直公正,即使要為此付出極大代價。但在一個享樂主義和自利主義的時代,蘇格拉底這樣的人,早已顯得過時,甚至被視為瘋子。但他不是瘋子。他是古希臘的偉大哲人,是西方思想的源頭,並為了堅持一己信念而不惜捨棄生命。
 

 ——周保松《走進生命的學問》〈或許不是多餘的話〉,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